清風徐來 期望面前能知止
閱讀:346次 更新時間:2022-06-08
孟子曰:“養(yǎng)心莫長于寡欲。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焉者,寡矣。”意思是說,涵養(yǎng)心里的辦法,沒有比減少期望更好的了。一個人假定期望很少,那么心里即便有迷失的部分,也是很少的;而假定期望許多,那么心里即便有保存的部分,也一定是很少的。“人生而有欲”,期望是人心里的正常需求,但無休止地求取、貪猥無厭的期望就截然不同了,“人苦不知足,貪欲浩無量”。關(guān)于毫無止境、形似“黑洞”的貪欲,決不能受其左右、被其吞噬。
“貪欲者,眾惡之本;寡欲者,眾善之基。”古人講,家有廣廈萬間,不過六尺小床;縱有黃金萬兩,不過一日三餐。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受封食邑一萬余戶,以其權(quán)勢完全可以大興土木、置辦田產(chǎn),可他卻只在終南山買了幾間茅屋。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在京城置辦豪宅?他答復(fù),我寓居茅屋,假定我的子孫賢達,可傳我的簡樸家風;假定子孫不賢,房子再好,也要被權(quán)貴侵奪去。北宋李沆身為一朝宰相,對物質(zhì)財富同樣看得非常無視。傳聞,他的府第非常狹小,正廳門前只夠一匹馬掉個頭,有人認為他的府第不稱宰相之位,主張他建筑一所大宅。他卻說,“巢林一枝,聊自足耳,安事豐屋哉。”蕭何、李沆二人拒置豪宅,皆因不慕豪華、清涼寡欲。
無欲之謂圣,寡欲之謂賢,多欲之謂凡,徇欲之謂狂。南朝梁文學家殷蕓在《小說·吳蜀人》中記載,“有客相從,各言所志,或愿為揚州刺史,或愿多資財,或愿騎鶴上升。其一人日:‘腰纏十萬貫,騎鶴上揚州’,欲兼三者。”既想當官,又想發(fā)財,還想成仙,實乃多欲貪欲。清代紀昀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,有個樵夫山中遇虎,走投無路躲進山洞,“虎亦隨入”。山洞愈深愈窄,“漸不容虎”。但山君一心想吃掉樵夫,“竭力強入”。沒想到樵夫蛇形而入,竟爬出了山洞。隨即“力運數(shù)石,窒虎退路”,并用柴火兩端熏灼,山君究竟斃命。文末寫道,“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”。
實踐上,人之貪欲猛于虎。明代嚴嵩父子“招權(quán)納賄,貪利無厭”,被抄家之時,贓物的登記簿厚達140頁。清朝和珅“政以賄成”,被抓后從家中搜出各種財寶錢物,相當于國庫數(shù)年收入總和。這真是,人但知多負者力過則蹶,而不知多藏者祿過則絕也。貪欲纏身、縱欲過度,過火尋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,往往就容易引起災(zāi)禍、滑入深淵。“積玉堆金官又崇,禍來倏忽變成空。五年榮貴今何在,不異南柯一夢中。”一首小詩,寥寥數(shù)語,卻發(fā)人深思。
“正人寡欲,則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寡欲,重在修心。從心里深處立起道德原則,即便外界眾多兇狠,心里也波瀾不驚。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,常棄非分之想,養(yǎng)就浩然正氣。寡欲,還需束行。“以約失之者鮮矣”,一個長于捆綁自己的人,是很少犯錯誤的。按照道德標準行事,“德比于上,欲比于下”,秉公正、除雜念、去私心,有所行、有所止、有所戒,引誘面前心不動,期望面前能知止。